书架
死后千年,我成了国运之神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二章:科举制度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东南来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汉国,全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奚政给了曹操在军队中任意挑选,以充斥锦衣卫的权力。
这些锦衣卫,都是曹操在军中选出的个顶个的侦查好手。
又再经过系统培养,逐渐成了汉国不可忽视的力量。
奚政打算将锦衣卫,彻底打造成集督察与情报于一体的利刃。
从检查百官,收集证据,再到刺探敌情,收集情报。
锦衣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从朝堂乃至地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肃,全国有将近七成的位置都空置出来。
尽管在张居正的主持下,内阁一再简化改革官制,但最后的空缺依然是个庞大的数字。
如今的汉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县令掌一县所有职权的事。
若长此以往,其结果不堪设想。
于是在内阁的集思广益下,汉国最终颁布了求贤令,并摒弃原有的举贤制度,开设科举。
这些科举之人,在通过考试后,再进入鸿儒寺进行系统学习,待考察通过后,方可决定入朝为官。
而鸿儒寺寺卿,由御史大夫范仲淹兼任。
范仲淹此人,在奚舟原有那个世界,是唯二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人。
上下五千年,范仲淹也当得起士人之楷模。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范仲淹的为人都是无可挑剔的,他所做一切,都当得上为国为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毕生追求,而他也是这么做的。
可以说,范仲淹以身作则,给后世的士人们,树立了一套绝对的道德标准。
其首要的标准,就是忠于国,孝于家,恩于民。
都说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范仲淹在做到忠孝两全的同时,还身体力行地做到了为百姓计,为苍生计。
或许范仲淹受本身能力的限制,军政能力在内阁中并不出众。
但其为官、为人,可为天下楷模,百官之师。
所以,将鸿儒寺卿这个选拔、培育、考察人才的地方,交给范仲淹是再适合不过的。
经过科举、鸿儒寺的层层筛选,奚政相信,其大汉军政官员的能力、品德都完全可以相信。
就算有一些漏网之鱼,也不过尔尔。
四月初五,立夏。
汉国迎来了第一轮科举,凡有才者,皆可参加。
科举设六科,主要为为文、武两科,同时还设有医、工、农等杂科。
文举由内阁负责,武举则由枢密院负责,下设杂科,各有负责人选。
一些在他国不得志的能人志士,也闻风而来,决定试上一试。
一时间,参加科举的竟达到一千多人,这还是通过层层筛选考试,最终确定下的数字。
四月二十,小满,这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