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西夏死书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第三个幸存者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一束强光打在有些生锈的钥匙孔上,马卡罗夫颤抖地用钥匙打开了房门,这是他儿子维克多的公寓,半年前,维克多就被人杀死在这间公寓的卫生间里。

  仅仅是半年光景,这里已经积下了厚厚的灰尘,马卡罗夫向墙上摸去,他想要开灯,叶莲娜赶紧阻止他:“不要开灯。”

  马卡罗夫干笑了一声,道:“开也没用,电早被停了,暖气也停了,叶莲娜,你再去看看,水和气是不是也给停了?”

  叶莲娜去厨房检查了一番,天然气也被停了,只有水还没被停掉,叶莲娜翻出一块抹布,开始打扫卫生,韩江和徐仁宇也帮着叶莲娜,一起动手,几人很快将公寓清理干净。

  叶莲娜特别检查了每一扇窗户,窗户上都拉着厚厚的窗帘,密不透风。做完这一切,四个人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叶莲娜点燃了刚才翻出来的一支蜡烛。

  蜡烛发出的微弱亮光照在每个人脸上,烛光给大家带来了些许暖意,但是呆在这没有暖气的房间内,还是让人不禁瑟瑟发抖。大家谁也没说话,一阵沉默后,叶莲娜打破了这沉默:“明天早上我出去多买点蜡烛和食品,还要买电池。”

  “你现在出去还安全吗?”韩江关切地问。

  叶莲娜笑道:“你放心,在彼得堡,伊留金是抓不住我的。”

  韩江还想再说什么,却被马卡罗夫打断了:“但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那块玉插屏随时有可能离开彼得堡,还有唐风……所以我们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马卡罗夫的话提醒了大家,韩江疑惑地问:“我一直没弄明白,那伙黑衣人是如何盗走玉插屏的?”

  “伊留金做事太不谨慎,我对他说过玉插屏存放的地点要保密,他却对很多人都说了,并信誓旦旦地宣称地下室的‘彼得小屋’固若金汤,没人能盗走玉插屏。”

  “可他们具体又是如何进去盗走玉插屏的呢?”

  “对于真正的高手,这有何难?你既然能从里面逃出来,他们就能从里面将东西盗走!伊留金就是对自己太自信了,殊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叶莲娜解释道。

  “好吧,就算这样,那么你认为现在玉插屏会在哪里?”韩江问叶莲娜。

  “这个我不知道,不过,我想玉插屏暂时还没有离开彼得堡,伊凡洛夫在电话里对我说过,伊留金已经严密检查公路、民航和铁路,以防玉插屏离开彼得堡。”

  “但愿如此!不过,这也就是说,我们也出不去了。”韩江道。

  韩江的话让叶莲娜陷入了沉思,她在想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脑中却如一团乱麻!就在这时,马卡罗夫忽然看见徐仁宇手中正在摆弄的一支钢笔,他痴痴地看着那支钢笔,让徐仁宇浑身不自在,徐仁宇疑惑地问马卡罗夫:“您……您干嘛老是盯着这支钢笔?”

  马卡罗夫回过身来,对徐仁宇道:“博士,请把你这支钢笔给我看看。”

  徐仁宇将钢笔递给马卡罗夫,马卡罗夫又仔细地端详了好久,才又问道:“博士,这支钢笔是你的吗?”

  徐仁宇有些尴尬地回道:“不是我的,是我前两天捡的。”

  韩江这时也注意到了徐仁宇的那支钢笔,他认出来,那支钢笔正是在下水管道那间地下小屋桌上见到的那支钢笔。韩江见马卡罗夫对这支钢笔如此好奇,便问马卡罗夫:“您认识这支钢笔?”

  马卡罗夫并没回答韩江,而是关切地又问徐仁宇:“捡的?你是在哪儿捡的?”

  “在……在下水管道里。”徐仁宇见马卡罗夫那副样子,结结巴巴地回答道。

  “下水管道?你快说说,这是怎么回事?”马卡罗夫紧紧逼问。

  于是,韩江替徐仁宇解释道:“那天,我们从联邦安全局逃出来,就逃进了彼得堡的下水管道,在管道里,我们撞到了一个白色幽灵,还有一个地下小屋……”

   2

  马卡罗夫和叶莲娜听到韩江嘴里说出“白色幽灵”这个词时,都是一惊,韩江又继续说道:“我们一路追寻那个幽灵,来到了一段废弃的管道中,这里有一间建在管道中的小屋,屋内,还亮着幽暗的烛光,似乎还有人在那儿居住,我们在那儿发现了简单的家具,食物,书籍,还有这支钢笔。”

  “真的?想不到彼得堡还有这样一个地下世界!”叶莲娜惊叹道。

  “幽灵?韩江,你能给我具体描述一下你所谓的那个幽灵吗?”马卡罗夫问道。

  韩江努力回忆着,“那个幽灵我只看见他浑身白色,似乎是穿着一件白色的长袍,光线太暗,而且,我只看了一眼,那个幽灵就消失了,所以我们很难看清楚它的真面目。”

  “是这样,那么你认为这个所谓的‘幽灵’,是人,还是真正的‘幽灵’呢?”马卡罗夫问韩江。

  韩江也在思虑着这个问题,没说话,徐仁宇插话道:“你们听说过冬宫幽灵的故事吗?”

  “冬宫幽灵?”叶莲娜似乎从未听过。

  徐仁宇解释道:“我以前在彼得堡留学时,就听人说过,有人宣称夜晚在冬宫和冬宫附近见到过幽灵,当时我不相信,不过,现在我开始有些相信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冬宫幽灵存在,我所接受的教育是不相信存在幽灵的,但单从我们碰见的那个幽灵看,我真的很难判断那是人,还是幽灵。”韩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那你认为你们在下水管道中发现的小屋,会是那个幽灵的藏身之所吗?”马卡罗夫又问道。

  “我无法准确判断,也许,那是一个流浪汉的小屋,也许……那个幽灵就是这个小屋的主人。”韩江推测道。

  马卡罗夫又陷入了沉思,许久,他晃了晃手中的那支钢笔,对大家说道:“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对这支钢笔这么感兴趣吗?因为我认识它曾经的主人。”

  “它曾经主人?”马卡罗夫的话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

  “是的,它曾经的主人,就是半个世纪前,我在中苏联合科考队结识的一个年轻学者,我不知道他的大名是什么,当时我们都管他叫‘米沙’。”

  “什么?你是说这支钢笔的主人是和你一起参加科考队的成员?”韩江惊得目瞪口呆。

  “米沙?男的,女的?这名字听上去像是个姑娘的昵称?”徐仁宇疑惑道。

  “那这位米沙,后来怎么样了?”叶莲娜也是惊愕不已。

  马卡罗夫缓缓地解释道:“米沙,是的!这个名字像是个姑娘的昵称,不过,他却是个大小伙,我不知道是什么人给他起的这个昵称,反正当时在科考队,大家都这么称呼他,所以我就记住了这个名字。米沙……他后来?”马卡罗夫似乎陷入了回忆,许久,才又说道:“米沙,他应该永远地失踪了,当年的科考队只有我和梁云杰两个幸存者,因为……因为在那个可怕的夜晚,当我和梁云杰回到营地时,营地的人全都已经不在了,从此,他们就永远地失踪了,我在克格勃时,曾经想进一步调查这件事,但是我看到的绝密官方文件上,确认只有我和梁云杰两个幸存者。”

  “这么说来,小屋的主人很有可能是认识米沙的人,甚至是科考队的幸存者,也可能米沙……米沙他根本就没有死,他又回到了彼得堡!”韩江为自己这个惊人的推测感到震惊。

  马卡罗夫听到韩江的推测时,身体微微动了一下,没有说话,徐仁宇插话道:“我们还在小屋的桌上,发现了一张纸,纸上用很漂亮的书法体俄文写着这样一句话——对于上帝,我们都是聂赫留道夫;对于生活,我们都是梅什金公爵。”

  “对呀,我当时还要你解释给我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可你还没说完,那个幽灵又出现了!”韩江又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

  徐仁宇解释道:“我当时就对你说过,聂赫留道夫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中的主人公,他因为对妓女喀秋莎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良心不安的聂赫留道夫,为了忏悔,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喀秋莎一起去寒冷的西伯利亚,以求灵魂的复活;而梅什金公爵则是另一位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白痴》中的主人公,在作家生活的年代,梅什金公爵却被人认为是白痴……”

  “行了,你不用费这么多话,你就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韩江打断了徐仁宇的话,可就在他俩说话的时候,一旁的马卡罗夫竟浑身颤抖起来。

   3

  马卡罗夫忽然打断了韩江和徐仁宇的对话,像是在回答韩江的问题,又像是喃喃自语地说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万能的上帝,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像《复活》中的聂赫留道夫一样,虔诚的忏悔,而对于生活,我们往往自以为聪明,其实就像《白痴》中那些嘲笑梅什金的人,以及梅什金自己,都是这样或那样的白痴。”

  “这么解释对吗?”叶莲娜好奇地问。

  “这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这就是米沙对世界,对生活的理解。”马卡罗夫回过神来,对叶莲娜说道。

  “怎么……您的意思是……这句话是米沙写的?”叶莲娜惊道。

  马卡罗夫重重地点了点头,他多日没有清理的白发随之垂下了一缕,耷拉在他苍老的布满皱纹的额头上。片刻沉默后,马卡罗夫重又抬起头,对几人解释道:“让我从头跟你们说吧,当年的科考队,因为是临时组建的,很多人以前并不认识。当时,我们有严格的纪律,不互相打听对方的真实姓名和身份,所以,我们在科考队互相称呼时都只称呼对方的昵称或只称呼名字,而不知道对方的姓氏;就像大家当时都管我叫‘伊万’,所以我只知道那位年轻的学者叫‘米沙’,按照我们俄国人的习惯,‘米沙’应该是个昵称,直到最后米沙失踪,我也不知道米沙的真实姓名。”

  “您刚才说米沙是位学者,那他是研究什么的呢?”徐仁宇问道。

  马卡罗夫不紧不慢地说:“听我慢慢说,当年在科考队,米沙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他不太喜欢和大家交流,特别是我们这边的人,他反倒有时喜欢和中国的同行交流,他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所以我曾好奇地向我们这边的领队打听过他,领队知道一些情况,私下告诉我,这位米沙是列宁格勒大学年轻的博士,是研究东方历史和文化的,据说他不但会说中文,还通晓很多东方民族的语言。那位领队还告诉我,本来科考队并不想要米沙,因为组织上认为米沙虽然在他的专业上很有研究,但是却对他的政治倾向很不放心。”

  “政治倾向?”叶莲娜不解。

  “你们应该知道,那个年代对这个很看重,更何况那次科考完全是在绝密状态下进行的。就我们这边而言,虽然科考队成员来自不同单位,但是科考队的每个成员,都经过了克格勃的严格审查,我想中方也差不多是这样。领队曾经对我提到过,克格勃在审查时,认为米沙政治态度不明确,迷信宗教,缺少唯物主义历史观,因此,科考队本来选中的是米沙的一位同学,但是因为米沙的那位同学突然生了重病,无法参加科考,克格勃没办法,才点头同意让米沙来参加这次科考。”

  “等等,等等!”韩江突然打断了马卡罗夫的叙述,他眉头紧锁,像是在回忆什么,“列宁格勒大学?研究东方历史和文化的?米沙!我好像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让我想想,让我想想,我在哪里听过这个名字?”

  “你仔细想想,要知道,‘米沙’这个昵称在俄国人当中叫得很多。”叶莲娜提醒韩江。

  “不!不!我一定在一个重要的地方听过这个名字,让我再想想……对了,那七封绝密信件。”韩江一拍脑门,终于回忆起来。

  “什么绝密信件?”叶莲娜疑惑地问。

  韩江不知道该不该对叶莲娜和马卡罗夫说那七封绝密信件,但是此刻在彼得堡,除了叶莲娜和马卡罗夫,他还能信任谁呢?韩江犹豫片刻,这才对马卡罗夫和叶莲娜解释道:“当梁云杰死后,我们缴获了一批失窃的俄文文件,其中有一份绝密的克格勃文件,我们也不知道这份文件是怎么从你们那儿流出来,我们翻译了这份绝密文件,发现这份绝密文件的主要内容是七封信件,通过这七封信我们知道了当年科考队组建的情况,其中在一封孟列夫写给他的老师著名汉学大师阿理克的信中,提到他和米沙在冬宫发现了一件来自西夏王朝的珍宝,还发现许多以前俄国学者的研究资料,后来,阿理克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并向当时的**提议要到中国去考察,这才有了日后的联合科考队。我想这里提到的米沙,就应该是您所说的那位米沙吧。”

  “我想应该是这样,这么说来,著名的汉学大师孟列夫很可能就是米沙的那位同学,本来是打算派他去的,但因为他突然生病,才换成了米沙。”马卡罗夫推断道。

  韩江一副茅塞顿开的样子,道:“是啊,这样就解释通了,我当初看到那七封信时,就感到奇怪,既然孟列夫发现了冬宫的玉插屏,他为什么后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