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萌酷王子成长记尘儿牧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渡人先渡己,育儿先育己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没有办法选择的。我也试着去影响他们而不是改变。这个过程很困难,但我们知道去改变他们很困难,所以我改变我自己,用我的言行去影响他们。这些年他们开始消停了,或许也是影响的原因吧。威以前老说,我暖不了牧父母,折腾自己,好吧,不能完全暖,那就能暖多少暖多少吧。

如果夫妻之间都能换位思考,试着努力对待双方的父母,这种婚姻关系会越发稳定而牢固,家庭关系会和谐很多。

但现实生活中,能看透的并不多。如果我还不能接受他的父母,那说明还是我的修行不够,我还要继续修炼。但我也不逼自己,接受不了就接受不了,允许自己接受不了。给自己时间,岁月和经历有时会给到我们答案。正如现在做三个孩子妈妈了,对父母又多了一份体谅和理解。如有了儿子,不会太去想,他以后结婚生孩子的事情,只要他足够优秀,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但有了女儿,有的时候就会不自主的担心,她以后要找个什么样的男人才可靠呢,能不能找到牧这样的呢?如果她长大后,按照她爸爸这样类型的男人找,其实她也会痛苦的。有些缘分的事情,也是天注定的。

我经常跟牧开玩笑说,正义永远可以压住邪恶。这世界不是像你父母想的那样,永远只有算计,没有真心。他们处理不了的只有自己内心的冲突。

我推荐一本书给牧看,《我们内心的冲突》。

牧看到第八章和谐假象和辅助手段的第一百三十三页的时候,重点划了出来。

书中这样描述到:人们往往用一个谎言来圆另一个谎言,再用第三个谎言来圆第二个谎言,无休无止,直到谎言像蜘蛛网一样将他缠住,再也无法脱身。

在这本书中,他看到了自己,丹,还有他的父母,还有他庞大的家族关系。

当然我也看到了自己。本书也“墙裂”推荐给迷们看。

作者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卡伦.霍尼。这本书不仅在理论上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而且达到了心理学著作中鲜有的哲学高度。

这段时间,有尘牧迷留言,说到自己职场困惑,婆媳的困惑,婚姻的迷们,育儿的困惑。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学习,你会发现,其实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来自我们本身。如果我们解决了自身的困惑,焦虑和冲突,看很多问题,我们的心态就平和淡定了。

所以读任何解决生活困惑的问题之前,我建议大家可以先看看这本书。育儿先育已,渡先如渡己,也是这个道理。看不开,就背着。放不下,就记着。舍不得,就留着。道尽别人长短,尽看别人是非,其实自己也是不完美的人。我们要接受一切不完美的人和事,努力生活,让它尽量美好但不力求完美。

本书指出,由于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这些足以主宰我们人生的内心冲突。

我相信牧父母也是想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大度,博爱和无私的人。但受生活环境影响,背道而驰了。

牧的父亲,年轻时候当兵不在家,退伍后,为了弥补他没在父母面前尽孝,把他的妈妈接到了自己家中,想极力做个孝子。并且极力的帮家里亲戚,三大姑八大姨的孩子解决工作的问题。他一直想成为大家眼中的大孝子,成为家族中有权利有威望,并且受人尊重的人。

但他忽略了很多事情。他兄弟五人,他排行中间,他独自承担孝敬母亲的责任,等于剥夺了其他兄弟尽孝的权利。刚开始或许,其他兄弟会感恩,久了,就觉得理所当然了,所有的责任和压力都堆在牧父母身上。但牧父亲却开始出现不平了,我养着母亲,出钱出力,其他兄弟怎么不感激,有时还嫌弃我照顾不周呢?

而牧的母亲,本就是长女,挑着娘家人的重担,从小也是吃尽了苦头的。到了牧家后,要独自孝敬一个病重且不能自理的婆婆。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儿子,还要上班,没人可以帮她。这种苦,从刚开始的忍受,到后来的埋怨,心理已经完全失衡了。和牧父亲,包括妯娌之间也是冲突不断。牧父亲非但不体谅,还责备自己爱人的不大度。而他自己其实内心也是冲突的。因为他发现即使他帮助很多亲戚解决了工作,感恩的不多,埋怨的反而还多了。

说到底,他帮助亲戚们解决工作,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骨子里还是需要回报的,哪怕是感激的话。但他的强势,话语的刻薄,会让他做的所有好的事情,毁于一旦。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言多必失,这是牧父亲一辈子的功课。

当然除了这个之外,还有本书叫做《排行的秘密》,这个可以把牧父母分析得更透彻。大家也一定要去看看。回头我也大家好好唠唠这本书,叹为观止,非常有道理。

这些环境造就了,即便牧父母一直都想成为让家族、同事认同的那种大孝子,有本事的厉害人物。但这些东西,都是虚拟化的东西。只有内心的冲突是真实的。这些冲突其实一直延续到现在牧的大家族关系中,他的伯父已经过世,但那些心结都没有办法打开。

这些冲突,小时候的牧是看得非常清楚的,所以他的内心也产生了疑惑和冲突。只是那时候的他,没有能力去做任何干预。

书中讲到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不但自欺欺人的虚构了各种“理想化意像”,通过“外化”把责任推给他人,还基于不同性格倾向发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顺从型选择了亲近他人,对抗型选择了抗拒他人,疏离型选择了疏远他人。但这些策略更像是精致的代偿和逃避,不但没有消除冲突,反而使我们深感恐惧、焦虑和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