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三国视频君:开局盘点十大猛将!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5章:张九龄(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任监察御史。

  开元二十五年,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皇上亲自加以质问,命令在朝堂上判决杀掉他。

  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之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开元二十七年张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开元二十八年春,张九龄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五月七日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在他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

  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

  初唐以来,文学变革的主要力量来自一群社会地位不高的文人,但不可否认,他们的成功同某些具有远见的权势人物的支持有一定关系。

  如高宗的股肱重臣薛元超,曾举荐杨炯为崇文馆学士,杨以“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之语,称颂薛氏对他们的文学事业所起的作用,四杰因此能在一时间造成很大势头。

  四杰、陈子昂之后,到了中宗神龙、景龙年间,应制之风大盛,诗坛有故态复萌的趋势。

  在开元前期,身兼执宰大臣和作家双重身份的张说、张九龄对扭转这一趋势起了重要作用。

  他们的诗,虽因地位关系不免常常作出努力报效君主的表述,但内中同时也包涵了积极求取自我人生价值的热情,因而能脱出徒为虚饰的宫廷文学陈习,具有感人的生气。

  他们作出的表率和对众多优秀诗人的奖拔,使得唐诗的变革和发展得到有力的延续和推进。

  张九龄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

  另外,张九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