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马路上轻扬的一粒灰尘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二章 寄宿生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工俭学要交柴火,事实上每个学期报名,除了学费之外,另一个要交的就是柴火。
那时候经济搞活程度还不够,没人到学校卖菜,学校也不允许。食堂只负责给教职工炒菜,学生是没有的,有的只是一盒热饭,当然也有可能大部分的农村孩子,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到外面购买热菜。
拥挤着抢到自己的饭盒之后,学生们纷纷回到寝室,又从箱子中,找出家里带来的干菜,按照一个星期的量,小心夹出一点,放入饭盒,准备着自己的一顿饭。
那时候流行一种“梨水”罐头,罐子是玻璃的,上面用一个铁盖拧紧,铁盖中加了塑料垫圈,可以密封。形状各式各样,圆的扁的高的矮的,大小有些差别,但也差不了多少,与现在市面上见到的基本一致。
再大也大不到哪去,一个罐子最多一斤容量,要吃一个星期,可见学生们的生活有多艰辛,每次都不敢多夹,万一没控制好,最后几天就要吃白饭了。
能吃一星期而不坏,家里又能有充足的供应,也就那么几种干菜,最常见的是“霉豆腐”,其次是 “揉菜”,最后是“盐苴”,这是主旋律,是铁三样,三者必有其一。
“霉豆腐”最容易制作,农村田塍上种植的大豆,多是用来作豆腐。豆腐切开成小块,伴上辣椒粉,浸点油撒点盐,封入罐子之中,一段时间后,自然霉变,就成了“霉豆腐”。
“揉菜”直接从坛里捞出切碎,加入菜油和盐炒一炒就成。“盐苴”相对来说,是三个里面最高档的,因为要用猪油炒,有的还会放入一些肉。
长期需要,经常要带,农家生活不宽裕,其实放入的油是不多的,与其说是当成菜吃,不如说是蘸了点油星,品了点盐味,这样一吃就是一个星期。
三样之一为主,其它的也会带些,多是辣椒炒肉和辣椒炒鱼,不过这些都不能长时间保存,一两天就要吃掉,否则会变质。一般都是自己独自享用,除非是相当好的玩伴,才会相互分享。
山里人家带的干菜,品种比丘陵地区人家带的,品种要多些,除了以上三样,还有“葫芦干”、“笋干”、“茄子干”等等,也易保存,完全可以吃上一个星期。
我带到学校的,一般也是这三样,外婆曾给我做过一两罐“盐苴”,里面放了许多肥肉,猪油浸透了“盐苴”,吃起来特别香,每当绕道外婆家时,总希望能得到她做的一罐“盐苴”,不过常常失望。
左山的三伯父,他的第四个儿子比我大几岁,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