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马路上轻扬的一粒灰尘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学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建好之前,可能这是连接两岸的唯一通道。
新桥连接澡下与县城,公路从农机厂门口经过,打通了山区与外界的通道,插上了山区腾飞的翅膀,这座新桥,现在还在,依然稳固,依然为山区脱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他们眼里,老桥诸多不便,但在我们眼里,却见另类风景,老桥旁边还有一条导流渠并排穿过,渠槽较宽而且平坦,足够一个人正常行走。
两侧有前人种下的树木,用来帮助稳固桥基和河堤,年代久远,长得高大而又茂密,桥基上还顽强得长出丛丛“疤茅”,将石桥和水渠掩映,透着岁月的古朴沧桑。
学校前面还有一条灌溉渠,水量比较大,从四级电站引来,穿过学校门口,顺着山脚一直向尖角大队方向流去。门口部分的一段渠,被学校修建成台阶,方便学生们在此清洗衣物。
以这条灌溉渠为界,前面是农田,后面是学校,先是操场,然后是教学楼和宿舍,教学楼和宿舍则依傍山脚,后面就是长满杉树的茂密山林。
农村中学,可能都是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或许最能反应出农村孩子的一种渴求,努力读书,一步向前可能从此洗尽泥脚,走出山村,有现代都市,有高楼大厦,有广阔天地。一步向后可能重回农村,传承祖辈,继续耕田各地。
澡下中学旁边,还有一所林场小学。那个年代,有许多系统,分门别类,各成体系,比如林业系统、水电系统、医疗系统、垦殖场等,有的有自己的小学,有的还有自己的高中,或者中专。
这所林场小学,就属于林业系统,在澡下设了一个林业工作站,一般都简称为林站,小学只招收林站的子弟,因此也被叫成子弟学校。
县城还有林业系统的林业职业高中,水电系统的水电职业高中,几个垦殖场也建有自己的小学、初中和高中。
这么学校,而且都生源充足,只能说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太多,事实上各个乡一般都有两所初中,比如会埠有会埠中学还有渣村中学,澡下有澡下中学还有观下中学。
到现在这些职高或者高中,都已经不见了,全县只剩下一所普通高中和一所职业高中,初中的数量也急剧减少,各个乡镇都只有一所,学生人数也大幅度下降,大部分的初中,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常常只有二三十人,甚至更少。
小学数量就更少了,比如我就读的枫垅小学,早已撤掉,前几年去看过,长满荒草,被石巷村人当作了牛栏。留存下来的农村小学,一般只设一、二、三年级,不少村的小学,一个年级只有几名学生,甚至出现老师比学生多的情况。
快到澡下村的公路旁,有一条小马路向西通往澡下中学,穿过几丘田,转过一个山脚,最先出现的是林场小学,与澡下中学紧邻,沿着山脚建成了一排。
林场小学的建筑风格独特,只有一幢,上下两层,分成前后两面,墙体用的全是麻石,一块垒起,用了水泥勾缝,别有特色,东侧的墙外,一左一右建了两个阶梯上楼。
楼板用木料做成,用材讲究,厚重而又坚固,楼下是低年级教室,楼上则有高年级教室、老师办公室,老师住宿也在楼上。
相比于澡下中学,子弟学校建设,不但用材要好,教室里面也用了石灰粉墙。教室前的地面和走廊,用水泥铺就,干燥而又平坦。窗户上都安装了玻璃,而且块块完好。
并排过去,一墙之隔,就是澡下中学的初三年级教室,林场小学乱石堆砌成的墙基,与屋檐平齐,形成一道坎,雨水冲刷成一条小水沟,当作了两个单位的分界线。
澡下中学有六座独立建筑,教学楼和礼堂是楼,其它的都是平房,大致上成东西一线,这与会埠中学风格不同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