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马路上轻扬的一粒灰尘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一章 二龙头特号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特号是特定称谓,与部队的代号一样,出于保密需要,而在地名后加了“特号”两个字,比如我所分到的连队,对外的代号是86831部队61分队,也称二龙头特号。类似这样的叫法,应该还有不少。
二龙头名字的来历,连队历史没有记载,老兵延续下来的说法中也没有讲述,我理解可能是因为我们连队处在一个小山头,而这个小山头正好面临钱塘江的缘故。
山头南侧临江,沿江一条宽阔大道穿过,这条路应该是后来修建,靠近山头的一侧被挖出四五十米的峭壁,或许没被挖出之前,山头的外形类似龙头,所以得名。
真的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连队所处位置,风景名胜数不胜数。背靠玉皇山,面临钱塘江,向东不远是六和塔,小山头之下是九溪十八涧,哪一处都有动人传说,脍炙人口的故事。
附近居民不多,或许只有山下的九溪村,才有着几十户寻常人家居住,更多的是单位,这些单位可不一般。
六和塔算一个单位,距离我们连队约有三四里路,接下来是浙江大学三分部,铁路疗养院,连队的对面,一条林荫公路相隔,是老红军疗养院,沿着这条公路走下去,是一座私立学校,也被称为贵族学校,每到周末,各式各样的小车,一直能排到连队炊事班后面。
这条林荫公路,从底下九溪村沿着山凹而上,相对陡峭,宽近十米,长约里许,植被茂密保护得相当好,盛夏行走,都不见骄阳,在山凹的顶端分叉,向右是空军疗养院的大门。
向左一个更陡的宽阔麻石路,大约二三十步的距离,两扇铁门大开,旁边一个岗亭,里面常年站立卫兵,这里就是我们的连队,二龙头特号。
两扇大铁门,只有部队远赴靶场实弹射击时才关闭,留守人员不多,还要承担各处执勤,因此才会关闭。进入二十一世纪初,部队更换驻地,这里人去楼空,从此大门紧闭。
连队独立山头,中间是阵地,兵器陈列掩体之中,前面临近悬崖,是一片常年绿郁葱葱的龙井茶园地。阵地依山头地势而建,将营区分成了三个部分,东边是连部和战斗排,西边是仪器排和指挥排,北边是炊事班和食堂。
营区环境也相当优美,各处都有小径相连,绿荫笼罩,处在阵地边缘的林地,底下清扫得不见杂草,甚至树叶都难见一片,不知道何年何月哪代士兵所留,里面放置了几张石桌石凳,江风吹过,树叶婆娑,平添风姿,更觉幽静。
食堂前面是一处山坳,有小路延伸,下去约二三十米,有一排猪圈,不知哪代士兵有心,很有创意的利用山坳,在猪圈前里挖了个池塘。
或许山水寒冷不好养鱼,平时很少见有鱼收获,但猪却是常有的,年轻的生命并不太熟悉如何杀猪,每次连队组织杀猪时,总能弄出特别大的动静,有时甚至满山追着跑,不时改善了连队的伙食,可能杀猪的过程,带来的乐趣更大。
改革开放之初,所有工作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部队也受到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军民共建,部队为共建单位提供经济发展必要的安全保障,共建单位为部队适当解决生活困难。
或许军民共建一直是传统,只是在那个时代表现的更全面更活跃一些,我记得当时我们的连长就常讲,他的主要是抓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承担了包括六和塔、疗养院在内的多个单位的岗哨执勤任务,记得通到连队的那条公路一侧管道施工,请不到施工队,开挖管道就是连队承包下来的。
那段时间,连队干部晚上查岗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各个单位跑一圈下来,可能要两三个小时。
相对于营区站岗,外面的单位执勤,有地方睡,有电视看,夏天有风扇,冬天有取暖设备,走动得不远,无人干涉,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如果碰到年节,单位还会发放福利,谁都愿意去,谁都抢着去。
每当在外执勤归队,他们总是一番吹嘘,比如结识了哪个姑娘,偷偷拿了些什么东西,到哪里溜了一圈,我一直想着能有这样的机会,不过因为岗位原因,连队一次也没有安排,只有羡慕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