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借来僧袍张和尚王丽英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借来43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镇上买菜,在菜市场转了一圈,没有找着门,这个点,菜市场不开门或者关门打烊了。这个菜市场不是24小时营业,连18小时都没有,充其量不超过12小时,事实上,哪有24小时营业的摊位,即使夜店也不会。便利店除外。在小镇上,居民亦工亦农,只要愿意种,蔬菜可以自给。之前,工厂多,外来人员多,买菜卖菜的人多。现在,工厂搬迁,外来人口骤减,买菜的人越来越少。居民都在早上买菜,一大早拎一篮子,摇摇晃晃出现在菜场。卖菜商贩天不亮外出,批发蔬菜副食品,运回,出摊经营,下午就关门休息了。当地农民手提,肩挑,为抢占有利位置,摸黑上街,一字排开,一边吆喝,一边啃番薯,舍不得买一烧饼。他调转方向,踩油门,去了县城。

从小镇到县城,路有二条,一条东线,另一条西线。下意识,不走老路,来一个循环包围。换句话说,走西线进城,由东线返回。一路上,郁郁葱葱,一条绿色走廊让人心旷神怡,路的两边除了连绵不断的山丘之外,还有大面积的葡萄杨梅。葡萄藤,退去叶子剩下光秃秃枝丫,杨梅树,长年不掉叶子,即使冬天也不掉,只是树叶的颜色谈一些。树影婆娑,一闪而过。之所以愿意走这条路,是因为不愿意走那条路。没踩几下,就到了县城,过红绿灯,拐弯,菜场不在这里,早搬走了。开导航,却不知道菜场的名称,靠边,问路于等公交的小姑娘,几次三翻,走走停停,没有找到,转了又转,连菜场的影子都没有看到。正当他叹息的时候,反光镜让他眼前一亮,扭头,望过去。不远处,有一处开阔地,地上停满各式各样的车子,有自行车,三轮车,踏板车,小汽车。抬头,极目远眺,开阔地的后面,建筑物的侧面,就是菜市场。靠过去,发现没有车位,倒车离开,打算换个位置,突然,传来引擎声,有车子离开,空出一车位,他挂挡,加油,钻了进去。下车,进菜市场,来到卖鱼的摊前,挑了一条花鲢,又放下。卖鱼妹子上前一步,问他要多大的,大的十斤左右,小的四斤左右,不要花莲,也可以,鲫鱼,鳊鱼,黑鱼,随便挑。个头都是一般大。嫌小,挑大的,嫌大,挑选小的,准保满意。不买也没有关系,转一圈看看。重新提溜起那条大花莲,围兜几下,才提溜起来,哗啦啦,满地都是水。捉鱼比吃鱼有趣,此话不假。买完鱼,他来到卖肉的摊前,噌,小伙子站起来,随手抓起一坨肉,托于手掌,热情介绍,一字排开,逐一介绍,指指戳戳,问过需要要多少之后,咔擦,切下去,手起刀落,上秤,转盘,以示透明。提着肉和鱼,他离开市场。

在回家的路上,迷路了,不是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是找不到出口,不是找不到出县城的路,而是没有走原来的路。不走老路,不从原路返回,符合他的个性,从七里庄到县城,走西线,从县城回七里庄,走的是东线。路上,除了行色匆匆的路人之外,还有满载布匹的车子,岔路口时不时冒出逆向行驶的车辆,风驰电掣,擦身而过,踏板车,拖拉机占据机动车道,在这里是家常便饭。道路两边都是工厂,鳞次栉比,一派繁忙。道路不堪,路况复杂。风景独特,没有郁郁葱葱,只有机声隆隆,好家伙,映入眼帘的是连绵不断的工厂,像一条巷子,走走停停,走出了工厂巷子,看见稻田了。不远处是出口,减速,靠边,拐弯,再拐弯,到家了。停车,开后备箱,取鱼和肉。

客厅,王丽英和张寡妇站在一起,择菜,大大的眼睛吸收着灿烂的阳光,光芒反射到门口,问:有没有买酒。

丈夫摇摇头,说:没有,谁喝酒啊。

妻子说:不是喝,烧菜用。

张寡妇插了一句,说:好像张爸去买了。

丈夫把菜撂在桌子上,说:村口不是有小超市吗。

张寡妇望着张和尚,伸手接鱼,说:我去洗鱼。

张寡妇离开客厅。

丈夫拉把凳子坐下,说:两条路不一样啊。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妻子莫名其妙,问:什么两条路,你神神叨叨的,说什么呢。

丈夫摇摇头,叹气,说:七里庄慢半拍啊。东边那条路,都是工厂,西边那条路一路上都是农田。不好比啊。

妻子听出了话中话,调侃说:你感慨什么,六十年风水轮流转,说不定七里庄马上就要交上好运了。和尚,说实在的,七里庄是不怎么样,都在盖高楼大厦,这里没有一点动静。人家那边的马路越来越宽敞,这里会车都困难。

抱干柴,走进厨房,弯腰,拾柴,扭头,说:想买龟,怕烧不烂。鱼和肉比较容易烧烂。

啪,掉了一根,又掉了一根,王丽英蹲下,矮人步上前,拾柴,说:丢三落四。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