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明末穿越众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八章 年关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介甫先生的这首诗,大多数人小时候学过背过,17世纪的习俗,与几百年后的现代并无不同,除夕当天,贴春联、祭祀、放炮竹、吃年夜饭、守岁。

  春节,是我国“百节之首”。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和贴门神。

  贴春联,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赋予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

  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中国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此外,根据《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唐亡之后,五代十国,值此期间,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这便是最早的春联。

  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严格说来,此联在平仄上也不甚合律。尽管人们都认为它是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联语,但它如此出名,并非由于它是首创,更不是因为艺术水平高,而是宋人认为它是谶语,预示了宋将灭蜀。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攻伐后蜀,孟昶兵败投降。之后赵匡胤委任吕余庆为知成都府。吕余庆本名吕胤,字余庆,因犯赵匡胤的名讳,故以字为名。

  另外,宋太祖赵匡胤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已不可考。

  这时候与现代贴春联的习俗还有所差异,最早的时候还是桃木为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之名,再于板面画上两个神像,挂于门前,以期望主管万鬼的“神荼”、“郁垒”二神能为自家驱避鬼怪,祈福灭祸。

  有宋一朝,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此时桃符形式多变,开始出现了以纸张代替木制的桃符,写好春联贴于门上,但各家异同,木制桃符与纸春联交杂。

  若是有人穿越到明朝之前,会发现大多数人家门前的春联所用纸张各异,多数是纸张本色,颜色偏黄,或许还能见到以白纸写春联贴于门前的人家。

  自明太祖朱元璋取天下后,明廷规定春联要用红纸或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同义,或许老朱家此举用意在于期盼“朱”姓政权长治久安。

  由此之后,春联的样式才与现代相同,而祭祀、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更是自古有之。

  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反正长夜漫漫,那就从掌灯时分入席,慢慢吃慢慢吃,有的大户人家甚至会一直吃到深夜。

  文艺小青年的除夕夜就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小火炉暖意融融,推杯换盏,守着天色渐明。三两杯杜康下肚,诗兴大发。

  有人除夕夜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