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明末穿越众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一章 春耕(上)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新年刚过,春耕已是迫不及待。

  新港通过海贸获得的移民主要安置在新港城周边以及新港直辖的彰化和淡水区域,南部云林、嘉义、安平、凤山四县移民比例变化不大,多数为原先的自主移民,在穿越众到来前便已存在。

  目前来说全台人数不算多,哪怕是第一年输入了不少移民,但靠海贸获得的粮食和现代带过来后备粮食以及每天出港的捕鱼船,这些渠道获得的粮食和肉食足以渡过第一年,但第一年的种田成果,决定着元老院接下来的移民人数和发展速度,毕竟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空有超越时代的良种、空有各类机器,没有大量劳动力的参与,一切都是空谈。

  农业部长徐刚向元老院递交了一份报告,农业部内部研究认为,综合目前西海岸的情况,想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前期粮食产量,第一年应尝试大规模种植水稻、土豆、红薯。此外小麦、大麦、玉米、大豆、高粱、绿豆、蚕豆等作物可以作为备选发展种植规模。

  经元老院全体决议,此报告被一致通过。

  水稻且不用说,目前从海上获取的大部分的粮食来源都是稻米,而彰化地区则是天然的水稻种植区,此地水资源充足,后世便是非常著名的水稻产地,彰化一县之地,在后世完全开发后,耕地总数约9万公顷,其中绝大部分是水稻田,而全台总耕地数目在1977年的巅峰时期也才92万公顷,从彰化到安平这片平原之上,从清代以来便是岛上的农业生产命脉。

  水稻在第一年的种植方式将种植两季稻。台湾虽说是适合种植三季稻的,但传说中的三季稻并没有那么神,在农业方面,边际产量递减规律非常突出,江苏省邢江县1980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当年,两季稻每亩总产量达2014斤,而三季稻只有1510斤。更不用说两季稻还节省了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

  除了三季稻的产量原因外,实际上受到小冰河的影响,福建、广东地区冬天都会出现下雪的天气,所以目前的台湾气候想种三季稻还得细细考量研究。

  西海岸第一年用来种植两季稻的是现代种子,稻种里面早稻、中稻、晚稻都有,由于穿越者没有“野败”这种雄性不育的水稻基因型,就是从现代市场上购买了杂交水稻种子,也无法大面积推广种植,所以买来的都是普通稻种,但相比于17世纪的稻种收成,待秋收之时,必然是另一番光景。

  由于绝大部分人的饮食习惯,水稻的种植是基本,而土豆和红薯则是让穿越众对于前期粮食产量非常乐观。

  土豆又叫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

  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