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山寺杏花之寻亲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第二故乡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站在她侧面的村长夫人也是正努力地向陈继发打眼色。
要不是怕日后难堪,不好相处,或者给陈继兴一家添麻烦,叶枫真的是想拿起篮子就走。就如叶氏所言,反正他又不落户在这里的。
无论那一条规定,也无论哪一个朝代,也没有说不许弟弟到姐姐家长住的。严格说起来,这事他还真管不了。叶氏也就是顾着他的面子,才来走这一遭的。
陈继发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估摸着拿乔也拿得差不多了,在心里骂了一句自家媳妇“蠢货”、“眼皮子浅”后,陈继发这才接着说道:“你来知会我一声,说明还是把我这个村长放在心上的。行了,既然是暂住,那就住吧,空了我会知会大伙儿多多关照的,你只管放心就是了。”
又对着叶枫道:“以后有什么需要,只管跟我说。”
叶枫裂开嘴,勉强扯出一个难看的笑容,朝着村长又行了一礼:“如此,便多谢了。”
村长夫人则笑着说:“这孩子还真是知礼。”
说完,村长夫人叶氏又道:“以后有事就尽管来找村长啊,大家都是一个村的,都姓陈,关起门来,都是一家人哩。”她早就将篮子里的布料和鸡蛋捡了,一边说一边把空篮子递给了叶氏。
“既然是一家人,那把蒜苗炒肉端出来啊。”叶枫在心里翻了个白眼。
不管是不是真心的,但至少这话说的还是好听的。因此,叶氏也摆出一副感激的样子,和陈继发夫妻俩一顿闲聊。
又是一番客套后,几人这才离开了。
至此,叶枫的身份和居住问题便彻底解决了。
顶着叶氏娘家弟弟这个身份,叶枫算是正式在这个家住了下来,在这个时空定居了下来。
只是,他也仅仅是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在他心里,有父母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乡!不管他们在哪里,他都会去寻找。
陈继发办事的效率还是很高的。
第二天,村里人便陆续从他口里得到了叶枫要在陈家村住上一段时间的消息。虽然他们早就知道这回事,但由陈继发亲口说出来,意义自然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村长带头承认了叶枫的身份。
当然,有些村民是不信的,但也无可奈何。毕竟,谁家都有亲戚,难不成亲戚来探亲,都要一一去原籍核实么?故而,村民们也不好说什么。
再者,人家村长都亲自出面声明了,自己也懒得去搭理。说白了,他叶氏家里就算是再来十个娘家弟弟,也不关自己一分一毫的。
但是内心里,以樊氏为首的婆娘们还是隐约能够猜到叶氏的目的,说白了还不是想希望叶枫能够带来好孕,能够让她生个儿子。
有那同叶氏一般生了几个闺女的,便觉得叶氏这样做是无可厚非,毕竟家里没个男娃是撑不起门户的。这些年来,她们可是没少吃没有儿子的苦。
至于那些有儿子的,心里便有些自豪起来,同时又开始鄙视叶氏,谁让她不能生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加之和村民们渐渐地熟了起来,慢慢地,叶枫便对这个时空、这个村子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是一个叶枫从未听过的国度,虽然名字也叫魏国,但却并非他熟知的历史上的那个魏国。此外,现在是太阳朝三年,国主姓魏,人称魏帝。
而这个时代,是典型的农业时代,农人们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在种植方面简直毫无技术含量可言。就拿陈家村来说,整个村子的耕牛也就两头,至于化肥、种植技术什么的更是无从谈起。
从气候来看,陈家村的位置应该是处于这个国家的南北交界处,因此气候是南北兼有。按照行政规划来看,这个村子则是属于青山县青山镇所辖。
只是,陈家村位置特殊,相比于青山镇,离青山县倒是近了许多。而且据村民们说,县里的物价倒是比镇上要便宜一些,因此,许多人买东西都愿意进城,而不愿意去更远的青山镇。
此外,单从陈家村的情况来看,常见的农作物有玉米、红薯、水稻和土豆等,却是没有花生这种作物的。
想了想自己锦袋里那十颗花生,看来,花生果然是稀罕物,至少这里是没有的。
由于村民们大多比较穷,基本上都挣扎在温饱线上,所以除了少数人家外,大部分村民都是租种田地过日子。
因此,每个家庭除了要上缴朝廷规定的赋税外,还要上交租子。有良心的地主基本上都是六四分地里所出。有那黑心的,竟是三七分甚至二八分。
自然,三七分是指地主收七,租户收三。二八分嘛,更简单,地主拿八,租户拿二。
因此,在经过赋税和地主的层层盘剥之后,绝大部分租户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劳作的结果,不过是只够勉强糊口罢了。
这让叶枫立即就想到“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句话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文中那户蒋姓农家愿意冒险去抓毒蛇免去赋税了。
比起猛于虎的赋税,抓毒蛇尚有一丝胜算。
唯一比其他村子更为幸运的是,陈家村村口有一个天然的淡水湖,也就是自己刚刚进村的时候误打误撞救了千言不小心掉进去的那个湖。
就这段时间的伙食来看,偶尔居然还有鱼有虾,也就说明单单是靠着这个湖,这个村子的村民也能比其他地方过得好:湖里可以出产鱼虾等食物,更重要的是,遇到天旱的时候,湖里的水还可以用来灌溉,缓解旱灾。
同时,这个村的交通状况整体来说似乎也不错。
村子西边,也就是离叶氏家不远的地方就是一条所谓的官道。为此,叶枫还专门跑去看了看。
虽然与现代的高速公路相比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但胜在宽敞平坦。要知道村子里其他地方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这官道平日里可能体现不出太多的优越性,但一遇到下雨天,其优势就十分明显了。
一般的小路定是充满了泥泞,举步维艰,但这条官道,走起来依然是很舒服,至少不会是满身泥泞。
有官道,也就意味着通往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古代,交通一直是个大问题。有些偏远的山村,走上几天几夜都上不了官道,又何谈了解外面的世界?
所以,大多数人不过是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他们也许也曾想过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可是,即便是外面很精彩,你又该如何出去呢?
所以,“要致富,先修路”这个口号,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