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千华之烟雨江南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天御龙井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黄帝争夺便夺取了河东盐池的控制权,谁控制了河东盐池,谁就控制了中原地区的食盐命脉,谁终将成为各部落之首领。换句话说,发起这两场战争,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争夺河东盐池。”珍儿讶然:“没想到,争夺中原是为了盐。”阮双峰思了片刻,缓缓道:“的确,自古谁有了盐这个资源,谁就能大发横财。一些商人也是依靠盐而平地暴富。据说范蠡弃官之后,就是以盐起家。”珍儿问:“是被称作商圣的范蠡吗?”林蓉点点头,征炆道:“盐是块肥肉,管仲是看得最透的,他曾对齐桓公言:‘唯官山海为可耳’。正是管仲,开创了华夏盐政之先河。夺私有为官有,变课税为垄断。(“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史记·平准书》)桓公虽使国富、却以弱民抑商为代价。官营垄断害人(百姓)害己(统治阶级)。”林蓉不禁垂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珍儿道:“原来罪魁祸首是管仲啊。”征炆道:“不,这一切,罪在权力之垄断。”他痛斥道:“官山海开的这个头,使得盐政成为了所有帝国的统治根本。秦时,盐利更是二十倍于古。”他喝了一口茶:“都说‘人心总是不会满足’。汉初,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经历了战乱的幸存者,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念。朝廷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同时王朝开放了山川湖泊,允许人民发展私营经济,在良好的政策支持之下,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财富极大积累。到武帝时,朝廷正式实行了‘盐铁专政’,笼天下盐铁与民争利。汉昭帝时,帝国民怨自然不止,便有了‘盐铁之议’。”

珍儿问道:“什么是盐铁之议?”林蓉道:“那时候,昭帝的外祖父霍光,借昭帝之名,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桑弘羊,召集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之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之政’,进行的辩论。”珍儿又问:“那最后呢?”林蓉一摇头:“天下并无大变。”征炆道:“至唐朝,国税收入,盐利近半。当年安史之乱,唐帝国为了筹措军费,镇压安禄山,立下‘榷盐法’, 榷盐法一出,盐价暴涨。(将盐户生产的盐全部低价收购而来,再高价卖给民众。)可即便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榷盐法仍旧继续。继唐之后,宋之盐利,亦是如此,而元之财政,十之七八,依靠盐利。”珍儿讶然:“那那那……那大明朝也是这样吗?”征炆抿了一口茶,点点头:“两淮盐,天下咸。如今两淮盐业,亦是国之根本。”他望向东南:“倭寇猖獗,依海卫巢,亦依盐以活,若官盐价平,制私盐则无利可图,则枭自散,无所用其捕也。”阮双峰听罢,不禁道:“说到底还是两个字。”他给众人泡上了一盏新茶:“欲望。老子说的好:‘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国家职能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缓和阶级冲突,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但是封建王朝,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没有法制的约束,依托国家权利,它能够很容易地对社会财富进行掠夺。每个封建王朝的末期,国家对社会财富的掠夺是空前的,社会秩序也早已混乱不堪。畸形的盐政,无尽的剥削,正是统治阶级无止境的欲望……)”

屋外,鸟语清悠,天地清明,饮湖光山色正好。